“改良斜行Lobenhoffer入路”显露胫骨平台后内侧 后外侧柱
膝关节周围血管神经丰富、骨性结构复杂,对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,在显露和固定上仍较为棘手。对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,采用俯卧位Lobenhoffer入路或六院罗从风教授的“倒L型入路”可有效显露;而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,则入路更加多样,包括Frosch入路及其改良、Carlson入路、前外侧扩大入路以及腓骨头截骨入路等,可参阅:
手术技术|Frosch入路固定胫骨外侧平台合并后外侧平台骨折
手术经验|切断腓肠肌内侧头显露胫骨后外侧平台
图解|胫骨平台后外侧暴露:股骨外侧髁截骨入路
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:Carlson入路(附病例)
图片
▲ 图示Frosch入路,线1为前外侧入路,线2为后外侧入路,黑线为Frosch入路切口。对累及后内侧与后外侧柱的胫骨平台骨折,由于上述入路在同时显露上的局限,更多学者采用双切口联合入路治疗。双切口势必造成较大的创伤,且部分手术入路可能需要更换体位,增加手术时间及出血量。为此,国外学者通过大体研究,描述了改良的斜行Lobenhoffer入路,可通过俯卧位单一切口同时暴露胫骨平台后内侧+后外侧柱。该切口可单独使用,也可联合前外侧入路使用。现介绍如下:
手术显露步骤步骤1:皮肤切口与皮下组织的分离显露。首先,体表标志定位。标识出膝关节后方关节线及后正中线,皮肤切口自膝关节关节线与后正中线交点上方1cm,横斜行向内下方,平行于腓肠内侧皮神经的理论走形路线(避免损伤神经)。
皮下脂肪及筋膜的分离方向同皮肤切口,注意保留部分脂肪与切口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之间。
图片
▲ 图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分离显露。SSV:小隐静脉;MSCN:腓肠内侧皮神经;L:外侧;M:内侧;PFCN:股后皮神经。
步骤2:后内侧深部组织的分离。将腓肠内侧皮神经与小隐静脉往外侧牵拉,后可暴露腓肠肌内侧头与鹅足间间隙。在其间打开后,将腓肠肌内侧头拉向外侧,即可显露腘肌与半膜肌表面筋膜,此时可稍屈膝,放松腓肠肌内侧头。
在此步骤中,无需直接暴露腘神经血管束,血管神经束位于腓肠肌与腘肌间,正常分离不会损伤该结构。
图片
▲ 图示后内侧深部组织的分离。MG:腓肠肌内侧头,SM:半膜肌;P:腘肌;LG:腓肠肌外侧头;Tibia:胫骨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